新华网内罗毕9月7日电千万民众在非洲东部地区的旱情中挣扎,全球救援之力亦集聚于此。但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反复不断的粮食危机几乎已成为这一地区的“慢性病”,外部救援治标不治本,只有从农业研究层面寻找出路,重组政府、农户及市场三者关系,以长期策略确保粮食安全,才能斩断“病根”、扭转“旱”势。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首席执行官佩奇日前在内罗毕举行的粮食安全及抗旱长期战略研讨会上说,作为自然灾害,干旱至多导致粮食大幅减产,而非饥荒,后者更多应归咎于不恰当的农业及粮食供给政策、冲突造成的颠沛流离和局势混乱,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忽视。他指出,政府介入及科研应成为防止旱情引发粮食危机的出路之一,这既包括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也包括研发抗旱作物、丰富粮食型作物种类、改良牲畜品种以及转变雨水灌溉型农业耕作模式等操作性很强的长期策略。
佩奇还强调,研究成果必须投入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上述设想及研究成果必须获得政策支持,将其融合到国家农业发展体系当中,而这需要基础设施、市场运营的配合,政府还必须保证农户成为终端用户并从中受益。
肯尼亚农业研究协会专家姆旺吉就此说,鉴于本地区旱灾频发,应尽快启动有针对性的研究项目,特别是针对干旱地区及相应自然资源的研究课题,这对于了解干旱引发粮食短缺的外部因素并予以有效缓解具有关键意义。
他同时建议,作为粮食生产的主要群体,小型农牧户应更加直接地与研究成果对接,实现研究机构与个体农户的整合,同时应进一步推广以气候因素为基础的农牧民保险服务。
分析人士曾指出,农业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产业。佩奇认为,要解决眼前问题,不能仅寄希望于提高粮食产量,交通运输等一系列市场体系的改善以及政府良性引导也非常重要。
事实上,肯尼亚眼下正陷于这种尴尬境地。调查及媒体报道纷纷指出,在肯北部及东北部多个地区面临粮食短缺的同时,肯多个产粮区却苦于粮食滞销堆积。
肯尼亚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协会学者吉苏库坦言,粮食短缺实际上已经成为对政府组织、调配机制的讽刺,同时也是对社会福利体系的考验。
吉苏库说,一般而言,商品调配受市场需求影响。但目前肯尼亚的大部分灾民是偏远地区的游牧或部族群体,经济条件较差,唯一的收入来源牲畜贩卖也受到旱情的严重影响,因此市场需求已难发挥调配作用,只能靠政府和社会干预。
吉苏库因此建议,政府应立即介入,重组供应链,直接引导粮食盈余地区的农户加入应急购销体系,减少中间环节,使商品初始及终端群体均可最大程度获益。
非洲绿色革命联盟负责人恩贡吉说,干旱易发区主要食品物资储备机制的切实建立应给予同等重视。政府还需制定政策及法规,控制特殊情况下的粮食配发及流通,并在社区层面形成结构性市场,延伸流通渠道。